服務熱線:0591-22850016 |
新聞分類
News center
|
國外儀器品牌的“本土化”顧慮 |
||
作者:admin 來源:本站 發表時間:2013/1/23 8:52:55 點擊:2085
|
||
澳大利亞勞動力貴,一般人家都準備一些工具,家里的東西壞了,小頭小腦的都自己動手。我剛到澳大利亞時,圖便宜,看到日本和德國的工具比中國的貴5倍之多,就買了一套中國產的工具。不久,鉗子不咬牙了,螺絲刀擰不住螺絲了,鋸也彎了,電鉆也動不了。后來,我逐漸開始用德國的,用了幾年,的確讓人服氣。我問一個蓋房子的朋友這是為什么。他只說了一句話:鋼材不同! 我在一家德國儀器制造商的中國代表處工作。2011年,中國代表處迎來了它的10周歲生日,也是我在這里工作的第10個年頭。 10年間,中國的業務額增長了19.5倍,已經成為公司全球最大的業務板塊。首席執行官KB先生對中國很重視,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購買力,從2005年起KB就有意收購一家國內的制造企業。然而,關于這個并購的談判延續了7年,至今依然懸而未決。 說起并購,KB總是信心滿滿,因為這位很富有挑戰精神的創始人,20多年前以6000多馬克的創始資金創辦公司,從代理業務開始,正是通過一系列成功的并購,成功轉型為制造商,并不斷擴充自己的產品線。1999年公司在法蘭克福上市之后,更是加大了全球化的步伐。粗算起來,KB先生先后成功收購過十余家德國制造企業和一家美國制造企業。 可以說,KB先生的創業之路也是并購之路,并且取得了耀眼成績。每每跟他聊到并購,他都興致勃勃,繪聲繪色地講述他是如何解決一個個人員調整和文化沖突難題,順利地實現整合與增值的。 但是,對中國的這起收購案,怎么就這么難呢?除去德國與中國文化差異過大、收購對象規模較大等因素,后面隱藏著的,是一個更艱難的決定,這就是:“中國制造”你敢不敢的問題。 多年來,“德國制造”對于我們在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。德國人的機械產品以其精致加工和持久耐用聞名于世,特別是我們所在的儀器制造業,德國產品有著良好的口碑。雖然產品價格比同類的進口產品要高出10%~20%,但很多情況下,依然能夠符合買方對德國產品的心理價位。這已經成為我們的競爭“王牌”之一。 于是,中方管理層對并購一直持反對意見。大家都非常擔心,一旦我們的產品摻進了“中國制造”,盡管只是部分產品線,勢必會對整個品牌形象產生影響,使我們失去競爭優勢,最終使成本的降低得不償失。 我記得總經理在管理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這個并購案時,我是持支持態度的。原因如下: 1.同行內最大的幾個公司,都已經在中國設廠,部分產品開始本地化生產,并向全球供貨。這已經給我們帶來很多價格競爭上的劣勢。 2.很多本地制造企業發展速度迅猛,從以前與進口產品完全不形成競爭,演變為少數應用領域已開始發生競爭,正在沖擊我們的部分陣地。 3.中國政府采購從2008年開始,已大范圍實行“中國制造”優先原則。簡單說,就是同類產品有國產的必須優先選擇,不選擇必須充分說明理由并請專家論證,這在各類招標或直采項目中,已經給我們造成很多阻礙。這些理由都充分說明,在中國設廠,不管是通過并購還是自己開設都是境外儀器廠商的理智選擇。儀器行業的發展盡管滯后于其他行業,但是潮流應當是一致的。 然而最終,這些支持并購的理由,還是敵不過大部分人,尤其是中國管理層對“中國制造”缺乏信心的反對并購理由。于是,中國管理層在實際行動上就表現為,在并購談判中不積極推進,擴大某些問題,以拖延時間。 正面講,我們可以說這叫緩兵之計,反面看,這很可能正在貽誤戰機。對于這個敢不敢的問題,我很想聽聽大家怎么看。 不是KB,反而是中方管理層對“中國制造”存在更大的擔心?因此,并購就被拖了6年?KB對在中國收購企業的決心是不是也搖擺不定? 澳大利亞勞動力貴,一般人家都準備一些工具,家里的東西壞了,小頭小腦的都自己動手。我剛到澳大利亞時,圖便宜,看到日本和德國的工具比中國的貴5倍之多,就買了一套中國產的工具。不久,鉗子不咬牙了,螺絲刀擰不住螺絲了,鋸也彎了,電鉆也動不了。后來,我逐漸開始用德國的,用了幾年,的確讓人服氣。我問一個蓋房子的朋友這是為什么。他只說了一句話:鋼材不同! |
||
|
||